首页 > 水稻研究所 > 科学研究 > 科技成果 > 获奖成果

中国野生稻种质资源保护与创新利用

时间:1970-01-01 08:00 来源: 【字体:
成果名称中国野生稻种质资源保护与创新利用
登记年份2017
级别国家级
奖项国家科技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证书号2017-J-201-2-06-D04
获奖单位及排名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江西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篮球博彩水稻研究所,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与种质资源研究所,海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湖南
本单位获奖人员及排名潘大建(4)
授奖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获奖时间(证书日期)2017.12.6
备注 
详细介绍


野生稻是水稻育种不可或缺的基因资源,“野败”不育株的发现与应用解决了三系杂交稻选育的世界性难题1996 年起,针对我国野生稻濒危严重且本底不清、保护技术匮乏、保护与利用相脱节等问题,制定“全面查清→科学保护→鉴定评价→种质创新→共享利用”技术路线,开展系统研究,成效卓著。




1. 创建地理环境信息与社会人文相结合的野生稻调查技术体系,阐明了3种野生稻的分布与濒危状况,新发现58 个居群,为我国野生稻长久保护与深入研究提供了第一手核心数据。研制以GPS 精细定位为基础、以居群的地形、气候、土壤、小生境、伴生植物以及当地民族、文化、习俗、农民认知等为技术指标的野生稻调查技术体系。




经严格培训的200 多专业人员,历时18 年,完成了全国野生稻调查。发现我国现有普通野生稻、药用野生稻和疣粒野生稻3 个物种,分布于7 个省(区)。原记载的2696个居群仅剩636 个,丧失率76.41%,濒危严重。新发现58个居群中,1个为我国药用野生稻最北最东居群,1个为世界疣粒野生稻海拔最高居群。研发数据标准化技术,建立了野生稻居群的地理、环境、人文和图像的GPS/GIS信息系统,为野生稻资源监测、起源进化和保护政策研究等提供了精准信息。




2.建立异位与原生境相结合的保护技术,分别保护了694个和65个居群,均居世界第一,挽救了23个极度濒危居群,为野生稻持久利用提供了基础材料。研发基于遗传多样性的居群采集和异位保存技术,采集并保存3种野生稻694个居群的19153 份资源,保存份数增加3.42 倍,居世界第一。研究明确了3 种野生稻居群遗传结构,确定了优先保护居群。阐明了生态环境、交配系统、遗传侵蚀、伴生植物等对野生稻的致濒机理,制定了以消除主要威胁因素为导向的原生境保护技术,保护了包括23 个列入国家保护规划的极度濒危居群在内的65 个濒危居群。为野生稻优异基因发掘、种质创新储备了丰富的基础材料。




3.研制育种目标关键性状表型与基因芯片等相结合的鉴定技术,发掘抗冻、强耐淹等新基因21个,创制典型育种目标关键性状新种质503 份,共享利用培育新品种114个,促进了野生稻安全保护与有效利用的协调发展。研制育种目标关键性状野生稻表型鉴定技术,系统评价野生稻42239份(次),筛选高抗南方黑条矮缩病、抗冻、强耐淹、雄性不育等优异资源658 份。创新染色体置换系与SNP 芯片扫描技术,定位116QTL21个新基因,其中抗冻、耐淹基因在栽培稻中未曾发现。整合远缘杂交与分子聚合技术,创制新种质503份,首次获得携带疣粒野生稻基因的新种质,育成新不育系3个。创新以信息化为基础、以利用促保护的共享利用技术,向113个单位提供优异资源、新种质、不育系及其关键信息14015份(次),育成品种114个,20142016年推广5282.16万亩,新增产值44.14亿元。




项目组获核心知识产权4项,制定标准6项,研制关键技术9 项,育成新品种13个,发表论文161篇(SCI 11 篇),出版著作6 部。




篮球博彩水稻研究所作为主要完成单位主持完成了广东普通和药用野生稻多样性本底调查,全面查清野生稻的地理分布、多样性动态、濒危原因及程度,在东源县新发现一处药用野生稻分布点,抢救收集野生稻资源一批;采用种茎入圃种植保存为主、种子入库保存为辅,结合原生境保护的保存技术手段,妥善保存野生稻资源5000多份,为全国野生稻资源安全保存和持续利用奠定了重要基础;鉴定评价出一批抗病、耐冷、优质、不育等优异种质;利用野生稻资源育成不育系盛世A,丰富了三系杂交稻育种的细胞质来源;为科研院校86个(次)单位提供野生稻优异种质3100多份,为他们开展水稻育种和基础研究提供了重要种质资源物质基础,社会经济及生态效益非常显著。


地址:广州市金颖东一街3号    邮编:510640

粤ICP备16101361号